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胁迫下外源NO对番茄抗氧化物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罗金城, 朱晓林, 魏小红, 王贤, 王宝强, 杜雪芬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2): 125-135.   DOI: 10.13304/j.nykjdb.2023.0647
    摘要2569)   HTML5)    PDF (2999KB)(417)    收藏

    为探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胁迫下外源一氧化碳(nitric oxide, NO)对番茄抗氧化物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易感病番茄品种金鹏1号为试验材料,在对照(CK)、TYLCV(TY)和NO+TYLCV(NO+TY)3种处理下,通过转录组测序、荧光qRT-PCR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番茄基因组中共筛选出55个抗氧化酶相关编码基因,其中存在于不同亚细胞区室中含有外显子数目最多的抗氧化酶基因均显著响应TYLCV胁迫。NO介导的抗氧化酶编码基因数量在不同亚细胞区室的分布表现为叶绿体>细胞膜>细胞质>过氧化物酶体>液泡,其中Chl Cu-Zn SODChl MR2Chl GRPer MRPla CAT1Pla CAT7的表达量显著上调;Chl Fe SOD1Chl Fe SOD2Cyt GPXCyt APX1Cyt APX2 L-5Pla CAT3Pla CAT8Vac CAT的表达量显著下调。实时荧光qRT-PCR验证发现,Chl GRMin Mn SODPer CAT2响应TYLCV表达,Chl Cu-Zn SODPla CAT7Pla CAT8Cyt APX2 L-5响应TYLCV和NO表达。以上结果为研究NO在提高番茄抗病性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疫霉侵染下烟草对哈茨木霉接种顺序的生理响应
    任志超, 穆耀辉, 姚旭阳, 李淑娥, 张永峰, 任天宝, 刘国顺, 殷全玉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1): 155-164.   DOI: 10.13304/j.nykjdb.2023.0544
    摘要2508)   HTML2)    PDF (1598KB)(382)    收藏

    为探究疫霉侵染下烟草对哈茨木霉施用顺序的生理响应,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接种清水为对照(CK),设置5个哈茨木霉处理,分别为接种疫霉孢子悬浮液(T1);接种哈茨木霉孢子悬浮液(T2);先接种疫霉孢子悬浮液,后接种哈茨木霉孢子悬浮液(T3);先接种哈茨木霉孢子悬浮液,后接种疫霉孢子悬浮液(T4);同时接种疫霉孢子悬浮液和哈茨木霉孢子悬浮液(T5),探究哈茨木霉接种顺序对疫霉侵染下烟草生物学性状、生理特性和诱导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生长上,T4处理烟株的农艺性状较CK增幅最大,且地下部干、鲜重较CK分别增加103.73%、8.30%;在烟株生理特性上,哈茨木霉可缓解疫霉对烟株光合色素积累和根系活力的抑制作用,同时对二者有显著增益效果,还可增强烟株内碳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移栽后21 d,T4处理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较CK分别提高13.14%和6.40%;在防治效果上,T4处理烟株黑胫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39.39%和13.89%,且抗氧化酶活性最高。综上,烟株对哈茨木霉接种顺序的生理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在生产中,可提前接种哈茨木霉菌剂来促进烟草生长发育,抑制黑胫病的发病率。以上研究结果为调控烟草生长发育及黑胫病的综合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木霉菌生防作用机制及协同防病的研究进展
    危潇, 曹春霞, 黄大野, 姚经武, 袁勤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11): 126-135.   DOI: 10.13304/j.nykjdb.2023.0524
    摘要2480)   HTML9)    PDF (551KB)(90)    收藏

    木霉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丝状真菌,因其优秀的生防潜力,木霉菌在农业上被广泛用作生物杀菌剂,用于防治多种植物病害。木霉菌能够通过不同的直接作用机制(真菌寄生以及产生细胞壁裂解酶、抗生作用、争夺空间或养分)或间接作用机制(诱导植物防御)来减少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疾病。近年来,复合型的生防菌剂越来越受到重视,木霉菌因其对化学农药的抗性以及与根际微生物的相容性,可以与其他生防产品协同使用产生更好的生防效果。综述了木霉菌的相关作用机制,包括寄生、抗生作用、营养竞争和植物抗性的诱导,讨论了其当前研究进展。此外,对木霉菌与其他具有防病效果的微生物或非生物(化学杀菌剂、其他物质)的协同防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究目前研究现状以及使用木霉作为生物杀菌剂的发展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哈斯油梨果实炭疽病病原鉴定及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刘锦霖, 陈莹莹, 蓝晓妹, 陈海永, 李鹏声, 覃碧, 杨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1): 138-146.   DOI: 10.13304/j.nykjdb.2023.0702
    摘要2344)   HTML1)    PDF (3306KB)(25)    收藏

    为鉴定油梨炭疽病病原菌并筛选合适杀菌剂,在海南省儋州收集哈斯油梨在储存期间疑似炭疽病的油梨果实,对病果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并鉴定其种类,依据柯赫氏法则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9种杀菌剂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与多基因序列分析法鉴定,4个分离菌株均为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对油梨果实有强致病力。供试9种杀菌剂中,咪鲜胺对油梨炭疽菌的毒力最强,平均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为0.11 mg·L-1;其次是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吡噻菌胺和多菌灵,平均EC50值为2.09~4.29 mg·L-1,即这6种杀菌剂对油梨炭疽菌有明显抑菌效果,可作为防治油梨炭疽病的候选药剂。以上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油梨果实炭疽病的管理及防治策略的制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苏云金芽孢杆菌对茶尺蠖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金若珩, 李晓宇, 姚经武, 王蓓蓓, 曹春霞, 黄大野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2): 141-149.   DOI: 10.13304/j.nykjdb.2023.0794
    摘要2257)   HTML1)    PDF (3110KB)(79)    收藏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是茶叶上的重要害虫,给茶叶产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作为防治茶尺蠖的关键生物杀虫剂,在茶尺蠖的绿色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Bt处理对茶尺蠖幼虫肠道菌群的影响,基于Illumina平台,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水平Bt悬浮液处理的茶尺蠖幼虫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和种群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低剂量Bt处理茶尺蠖幼虫后,其肠道细菌组成与对照处理相比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在较高剂量Bt处理下,茶尺蠖幼虫肠道细菌的群落多样性及丰度显著增加,表明茶尺蠖幼虫肠道细菌群落参与了对Bt侵染的响应。以上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Bt杀虫机制提供依据,并为提高Bt杀虫毒力提供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福建无花果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季梦婷, 朱玲, 罗晓华, 郑钰婷, 肖顺, 胡方平, 蔡学清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1): 147-154.   DOI: 10.13304/j.nykjdb.2023.0546
    摘要2228)   HTML0)    PDF (2145KB)(563)    收藏

    为明确2020年以来在福州市郊区种植无花果上新发生的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因,在果园内采集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利用烟草过敏性反应测定、喷雾接种无花果叶片以及柯赫氏法则验证,明确其致病性;通过对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DNA、gyrBrpoD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病样中分离纯化获得10株细菌菌株;烟草过敏性反应阳性;人工接种结果显示,供试细菌可侵染健康的无花果叶片,并产生与田间相似的症状,且重新分离到与原菌落形态相同的细菌,柯赫氏法则证明这些菌株为该病害的病原菌。该病菌在NA培养基上培养2 d后,菌落为淡黄色、圆形、扁平;菌体形状为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在KB培养基上能产生绿色水溶性荧光色素;供试菌株的16S rDNA、gyrBrpoD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供试菌株与菊苣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ichorii)聚为一支;其生理生化和Biolog表型测定结果以及菊苣假单胞菌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均与菊苣假单胞菌的模式菌株5707一致。因此将该致病菌鉴定为菊苣假单胞菌(P. cichorii)。这是首次发现菊苣假单胞菌在自然状态下侵染无花果并引起叶斑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22年度全球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李浩辉, 刘彩月, 张海文, 王旭静, 唐巧玲, 王友华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 25 (12): 6-16.   DOI: 10.13304/j.nykjdb.2023.0756
    摘要2181)   HTML85)    PDF (752KB)(1062)    收藏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转基因产业化应用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和作物种类逐年增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日益显著。分析了202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及主要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态势,2022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2%,同比增长3.3%,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数量增至29个,批准转基因产品商业化应用的国家和地区已达71个。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来看,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迭代升级,转基因作物的应用范围和效果必将持续提高,转基因生物育种产业将成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植物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选择
    胡瑞波,范成明,傅永福
       2009, 11 (6): 30-36.  
    摘要2150)      PDF (623KB)(2675)    收藏

    实时荧光定量RT-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qRT-PCR)具有定量准确、灵敏度高和高通量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的表达分析。常规qRT-PCR采用相对定量进行分析,其关键步骤是选择合适的稳定内参基因进行校正和标准化。持家基因被广泛用作内参基因,但在所有生理条件下均稳定表达的理想内参基因并不存在。大多数传统内参基因已不能满足qRT-PCR准确定量的要求。基于基因芯片表达数据和EST数据库并结合qRT-PCR,可以筛选稳定性好的新的内参基因。简要综述了植物qRT-PCR内参基因的研究进展,并就内参基因的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3)
    9. VIGS基因沉默技术在作物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郝梦媛, 杭琦, 师恭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 1-13.   DOI: 10.13304/j.nykjdb.2020.0781
    摘要1977)   HTML107)    PDF (1362KB)(1102)    收藏

    随着作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陆续完成,大量影响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功能等待挖掘。由于缺少高效的遗传转化方法,多种作物的基因功能研究进展缓慢。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技术不依赖遗传转化,通过病毒载体接种即可在当代植物体内实现对靶向基因的沉默。VIGS技术因其起效时间快、沉默效率高、操作成本低、便于高通量和应用植物范围广等特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不同作物基因功能和代谢通路解析的反向遗传学研究中。介绍了VIGS的技术原理及其发展过程,系统归纳了VIGS在不同作物中的应用,总结和讨论了现有VIGS应用的局限性以及影响其沉默效率的几个关键因素,并对VIGS技术在未来植物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VIGS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农作物中的应用进展
    闫磊, 张金山, 朱健康, 夏兰琴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78-89.   DOI: 10.13304/j.nykjdb.2022.1030
    摘要1919)   HTML26)    PDF (1256KB)(271)    收藏

    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和极端天气频发等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以CRISPR/Cas为代表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能够快速定向创制农作物新种质,提高育种效率,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和材料支撑。综述了CRISPR/Cas系统介导的基因敲除、单碱基编辑、精准替换和引导编辑技术的研发及其在农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我国农作物基因编辑研究进行了展望和建议,以期为今后农作物基因编辑研究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板栗黄化皱缩病对板栗坚果品质的影响
    赵德轩, 高朋, 温晓蕾, 母时风, 高素红, 冯丽娜, 孙伟明, 齐慧霞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2): 136-140.   DOI: 10.13304/j.nykjdb.2023.0844
    摘要1898)   HTML2)    PDF (559KB)(20)    收藏

    为综合评价板栗黄化皱缩病对板栗坚果品质的影响,对坚果品质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该病对坚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健康树相比,病树坚果中的微量元素均有所升高,其中氨基酸、总酚、类黄酮含量分别较健康树显著提高24.93%、20.54%、36.33%;且病树栗苞上的刺束长、软,坚果颜色不均匀、表面褶皱、质地粗糙;单苞粒数、单苞重、饱果率、单株产量均显著降低,其中单株产量较健康植株减少96.45%。以上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估黄化皱缩病对坚果品质造成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细菌双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
    郝艳华,张维,陈明
       2012, 14 (2): 67-72.   DOI: 10.3969/j.issn.1008-0864.2012.02.11
    摘要1872)      PDF (358KB)(4622)    收藏

    细菌需要复杂而精密的信号系统来应对体内外环境变化,从而适应环境并得以生存。双组分系统(two component system, TCS)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中,由组氨酸激酶(histidine kinase,HK)和反应调控蛋白(response regulator,RR)组成,通过双组分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介绍了双组分系统的结构、反应机制和功能等方面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双组分系统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13. 印度梨形孢介导小麦抗纹枯病的转录组分析及关键基因筛选
    史硕, 冯宇, 李亮, 孟瑞, 章延泽, 杨秀荣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5): 133-145.   DOI: 10.13304/j.nykjdb.2023.0152
    摘要1868)   HTML1)    PDF (8319KB)(193)    收藏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频发土传病害,对小麦稳产高产危害严重。为了明确内生真菌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对小麦抗纹枯病的诱导作用,突破传统依赖于化学药剂的防治模式,利用生物方法提高小麦对纹枯病的抗性,采用印度梨形孢孢子液浸泡小麦种子,然后用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侵染小麦植株,并对其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和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预先定殖印度梨形孢能增加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缓解由于病菌引起的细胞内相对水含量降低,使因病菌侵染而破环的的膜稳定性上升39.6%,并能提高32.3%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小麦光合作用。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印度梨形孢的定殖能改变病原菌引起的转录组变化并诱导相关抗性基因表达,通过影响激素代谢途径,提高植物生物量,利用多种路径和手段综合提高小麦对禾谷丝核菌的抗性。基于转录组数据筛选出了TraesCS1A02G372300TraesCS1B02G393100等关键基因,为深入理解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加速相关抗病增产育种工作等提供理论基础与试验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应用研究进展
    董亮1|何永志2|王远亮1*|董志扬2*
       2013, 15 (5): 53-58.   DOI: 10.3969/j.issn.1008-0864.2013.05.08
    摘要1844)      PDF (1027KB)(3407)    收藏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SOD)是一种能够催化超氧化物通过歧化反应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氢的酶。它广泛存在于各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保护暴露于氧气中的细胞。近年来,SOD在农业和医药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对SOD的功能、抗氧化机制、类型以及生产方式等进行了概述,并重点综述了SOD在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和日化工业)和农业上的的应用情况及发展潜力,以期为我国SOD产品的深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作物种业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
    李新海, 路明, 郑军, 谷晓峰, 邱丽娟, 黎裕, 马有志, 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1-7.   DOI: 10.13304/j.nykjdb.2022.1101
    摘要1808)   HTML48)    PDF (506KB)(358)    收藏

    种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明确作物种业发展路径对提升国家农业竞争力至关重要。深入分析国际作物种业发展趋势,研判我国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新时期种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认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作物种业升级,生物技术品种成为种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跨国种业企业加速占领全球种业市场。全球科技革新和国民经济转型发展,为我国作物种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我国基本建立作物种业创新体系,种业企业不断发展,但仍面临核心科技原始创新不足、种业创新体系不健全等挑战。研究建议,新时期我国作物种业应进一步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夯实种业科技原创基础,产出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新品种等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创新型企业,健全政策机制和营商环境,助力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福建柏叶总二萜提取工艺优化及抑菌活性研究
    付硕硕, 龚伟勇, 林逸轩, 李渊顺, 刘澄灿, 倪林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5): 146-155.   DOI: 10.13304/j.nykjdb.2024.0391
    摘要1734)   HTML4)    PDF (3472KB)(51)    收藏

    为优化福建柏叶总二萜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抑菌活性,通过响应面法对福建柏叶总二萜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探究福建柏叶总二萜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以胶孢炭疽菌作为供试菌,进一步对菌丝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保护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福建柏叶总二萜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使用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为79 ℃,提取时间为53 min,液料比为14.5 mL∶1 g。在此条件下,福建柏叶总二萜得率为36.8%。福建柏叶总二萜对胶孢炭疽菌抑制效果较好,EC50值为1.466 mg·mL-1。经福建柏叶总二萜处理后的胶孢炭疽菌菌丝干重显著降低、电导率升高、还原糖含量显著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以上研究结果为福建柏叶的资源利用奠定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植物干旱胁迫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王凯悦,陈芳泉,黄五星*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21 (2): 19-25.   DOI: 10.13304/j.nykjdb.2018.0115
    摘要1691)      PDF (1029KB)(1642)    收藏
    干旱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会诱导植物产生渗透失衡、膜系统损伤、呼吸与光合速率降低等不良反应,不仅妨碍植物各阶段的生长代谢,还影响农作物的高质高产。在与外部环境的互作过程中,植物会产生干旱响应,如通过根系和叶片结构、代谢物质成分的改变以及抗旱基因的表达来抵御干旱胁迫。从表型水平、生理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了植物干旱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其中,植物表型水平的干旱胁迫响应主要体现在根系和叶片的结构改变,而植物生理水平的干旱胁迫响应主要体现在光合作用、渗透调节代谢、抗氧化代谢和激素物质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植物干旱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及参与其中的调节基因和功能基因,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展望了植物干旱胁迫响应的研究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水稻对恶苗病菌侵染响应的蛋白质组分析
    邵丽华, 李鹏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6): 126-135.   DOI: 10.13304/j.nykjdb.2024.0337
    摘要1666)   HTML0)    PDF (5181KB)(36)    收藏

    恶苗病是危害性强的水稻常见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为明确高抗品种响应恶苗病菌的上调差异蛋白质,采用 TMT (tandem mass tag)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感染恶苗病菌前后的蛋白质组,筛选P≤0.05且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2或<0.83的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表明,共筛选出124个上调差异表达蛋白质和75个下调差异表达蛋白质。将上调表达的124个蛋白质进行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得到88个富集条目,其中显著性富集条目4个,包括生物过程2个、分子功能2个,分别为对应激的反应、对氧化应激的反应及过氧化物酶活性、血红素结合,有利于清除水稻芽组织内过氧化物,对细胞起保护作用。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共得到45条通路,其中上调差异蛋白质显著富集通路3条,分别为苯丙素生物合成、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和苯丙氨酸代谢,有利于提高水稻抗病性。在显著性GO富集的4个条目和KEGG显著性富集的3条通路中,共有的上调差异蛋白质有3个(Os01t0327400-01、Os12t0112000-01、Os01t0963000-04),推测这3个上调差异蛋白质是抗恶苗病的关键蛋白。以上研究结果为抗病研究工作提供科学的基础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EAR转录抑制子结构及功能的研究
    张健飞,权瑞党,黄荣峰
       2011, 13 (4): 53-57.   DOI: 10.3969/j.issn.1008-0864.2011.04.08
    摘要1661)      PDF (454KB)(1416)    收藏

    EAR基序作为主动抑制子的抑制结构域存在于ERF,C2H2和AUX/IAA等转录因子家族成员。EAR基序具有非常保守的氨基酸序列,即L/FDLNL/F(x)P和LxLxL。含有EAR基序的转录因子通过负调控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及生物胁迫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植物在不同环境下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综述了EAR主动抑制子在进化上的意义、分类、作用机理以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对EAR抑制子的研究趋势及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20. 我国作物新种质创制研究进展
    陈浩, 周菲, 林拥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112-119.   DOI: 10.13304/j.nykjdb.2022.0998
    摘要1642)   HTML13)    PDF (493KB)(369)    收藏

    作为人口和农业大国,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农业问题和粮食安全。基于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的国情限制,我国把依靠科技发展提升单产水平作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手段。在国家的积极布局和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在作物育种理论和技术上不断突破和创新。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解析和具有育种价值的等位基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基因组育种和从头驯化策略以及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产业化试点等为我国作物新种质的创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梳理和回顾了我国在此领域取得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人工智能加速作物表观遗传设计育种
    郭位军, 李东维, 谢上, 杨立文, 李聪, 田健, 普莉, 谷晓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90-100.   DOI: 10.13304/j.nykjdb.2022.1031
    摘要1639)   HTML34)    PDF (1136KB)(379)    收藏

    全球人口持续增长、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需要开辟新的育种途径提升作物育种性状。近年来,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BT)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深度融合推进了智能设计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加速多维组学全景图谱绘制、基因调控网络解析和全基因组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并通过基因组设计改良育种性状。作物育种性状受到遗传、表观遗传和环境因素协同调控,表观遗传与二者的互作起着关键作用。智能设计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表观遗传的设计育种成为可能,成为提升作物育种性状的新途径。表观遗传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极大地促进了表观遗传全基因组修饰位点的鉴定和调控网络解析,创新了基于表观遗传修饰位点的回路设计,实现定向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种质和培育新品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鳢性别控制育种及应用研究进展
    欧密, 赵建, 罗青, 刘海洋, 黄容, 汪亚平, 陈昆慈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2): 11-25.   DOI: 10.13304/j.nykjdb.2021.0578
    摘要1627)   HTML9)    PDF (3086KB)(302)    收藏

    鳢(Channa)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鳢普遍存在显著的性别二态性,雄性个体生长速度快、个体大、饲料系数低,因此,全雄单性养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阐述了全雄乌斑杂交鳢性别控制育种过程:利用性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生殖内分泌调控技术创制超雄斑鳢新种质,开展母本乌鳢2代群体选育,然后超雄斑鳢与选育的母本乌鳢杂交获得集性控、选育和杂交技术一体的全雄乌斑杂交鳢——“雄鳢1号”。生产性能对比试验表明,“雄鳢1号”雄性率高、生长速度快、规格整齐、饲料系数低、养殖适应范围广。鳢性别控制育种研究不仅促进了鳢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为其他鱼类性控育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加速鱼类单性育种进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国外食品安全研究和管理的现状
    任发政 罗云波 等
       2001, 3 (6): 25-29.  
    摘要1623)      PDF (242KB)(3597)    收藏

    本文列举了国外近年来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案例,对其发生的原因及危害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及地区食品安全法规、管理体系及具体操作办法,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以及法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8)
    24. 白术疫病拮抗菌与化学杀菌剂复配及其协同增效作用
    王娇, 李文巧, 沈凤英, 李亚宁, 刘大群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 (4): 133-139.   DOI: 10.13304/j.nykjdb.2024.0269
    摘要1615)   HTML1)    PDF (1116KB)(100)    收藏

    为探索不同拮抗细菌、链霉菌之间复配及其与化学杀菌剂复配后防治白术疫病的协同增效作用,先通过稀释平板法、含药平板法测定不同拮抗菌与化学杀菌剂之间的相容性,然后采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检测拮抗菌复配液、拮抗菌+化学杀菌剂复配液对白术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sansomeana) AMPH-1的平板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ZX-2、BZX-11、X-119与烯酰吗啉的相容性较好。不同拮抗菌复配处理中BZX-2-11+X-119组合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75.45%,但低于单独使用X-119处理,而拮抗菌复配液与烯酰吗啉复配比例为1∶2时对病菌的平板抑制效果最好,达68.61%,比单独使用烯酰吗啉、单独使用拮抗菌的处理分别提高16.83%、13.59%。温室试验结果表明,BZX-2+BZX-11+X-119单独发酵后等比例混合对白术疫病的温室防效最好,达72.72%,比单独施用BZX-2处理的防效提高45.45个百分点。以上研究结果为白术疫病防治的新策略提供有效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入世三年对我国棉花生产影响的初步评价
    张末喜 毛树春
       2005, 7 (3): 52-55.  
    摘要1609)      PDF (235KB)(805)    收藏

    自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棉花消费年均增长90多万t,生产规模扩大,总产增加,价格与国际接轨,但涨落幅度大,棉花主产品产值和棉农收益两年增一年减,增减幅度大。原棉进口数量巨增,净进口260万t。大量进口对国产原棉产生较大的冲击。原棉、棉纱线和棉机织物3年进口总金额140.13亿美元。出口总金额184.47亿美元,出口多于进口,即顺差42.34亿美元。在棉花产业链条中,原棉逆差40.97亿美元,棉纱线逆差3.99亿美元,棉机织物顺差89.3亿美元。这些结果表明,在棉花产业链条中,棉机织物的受惠最大,棉纱线次之,原棉受惠最小,或受冲击最大,产业之间的利益非均衡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26.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研究进展
    侯思宇,张锐,张晓,郭三堆
       2010, 12 (1): 1-7.   DOI: 10.3969/j.issn.1008-0864.2010.
    摘要1609)      PDF (674KB)(1105)    收藏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的利用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系统突破了传统人工去雄杂交育种的瓶颈,为棉花杂交种制种的商业化推广展现了光明的前景。详细阐述了棉花细胞质不育系和恢复系遗传学的研究及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线粒体基因、育性恢复基因相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以及恢复基因的遗传精细定位,育性相关基因的克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工作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1)
    27.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耐草甘膦基因 mG2-epsps 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初报
    王秀君,郎志宏,陆伟,林敏,单安山,黄大昉
       2008, 10 (4): 56-62.  
    摘要1607)      PDF (392KB)(1337)    收藏

    构建了含有耐草甘膦基因mG2-epsps的植物表达载体pUmG2,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其导入优良玉米自交系X90中,对Tn代1542株植株进行草甘膦喷洒实验,共得到32株能够耐受0.25%草甘膦药液的抗性植株;对这32株抗性植株的PCR检测结果表明,其中29株为PCR阳性植株,平均转化率为1.88%;Southern杂交和Western杂交检测结果证明mG2-epspps基因已整合至玉米基因组并正确表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禽肉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黄胜海, 唐修君, 贾晓旭, 马丽娜, 刘茵茵, 高玉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 (6): 133-140.   DOI: 10.13304/j.nykjdb.2023.0543
    摘要1591)   HTML1)    PDF (519KB)(707)    收藏

    禽肉预制菜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乡村振兴、餐饮业标准化、家禽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禽肉预制菜的生产经营与消费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质量安全的不利因素。对家禽养殖和屠宰,禽肉预制菜的加工、包装、贮藏与运输、销售与消费等环节中影响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家禽生态养殖环境的建立与投入品管理、家禽屠宰的场地建设与生产管理、禽肉预制菜加工工艺与绿色标签制度的实施、包装材料的选择与包装技术的应用、贮藏与运输中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销售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对消费者的科学指导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促进禽肉预制菜质量安全的提升和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三农”问题的解决、家禽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模式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
    张子龙,王文全
       2009, 11 (6): 19-23.  
    摘要1584)      PDF (514KB)(1345)    收藏

    针对目前中药材生产中连作障碍现象较为普遍且十分严重的现状,综述了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具体表现;从土壤理化性状改变、土壤生物学环境恶化及植物自毒作用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药用植物连作障碍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主要防治途径,包括合理轮作、土壤灭菌、添加有益微生物或营养元素以及采用综合措施等。并对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相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5)
    30. 加快生物育种研发应用 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张文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8-14.   DOI: 10.13304/j.nykjdb.2022.0733
    摘要1580)   HTML13)    PDF (491KB)(997)    收藏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当前,以生物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和引领作用。发展生物育种是保障我国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介绍了生物育种在国际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发展态势,分析了全力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需正确处理生物育种研发与应用的4个关系,并提出了有序推进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4项任务,为加快推进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AT-hook基因AHL27过量表达延迟拟南芥开花
    肖朝文,陈福禄,傅永福
       2009, 11 (4): 89-94.  
    摘要1567)      PDF (466KB)(1013)    收藏

    拟南芥中有29个被称为AHL的蛋白质 (AT-hook motif nuclear localized protein),但是大多数AT-hook蛋白的功能未知,其中AHL27蛋白含有一个AT-hook基序和一个PPC结构域。AHL27在不同器官的mRNA表达和GUS 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表明,AHL27主要在根和花中表达;GFP-AHL27亚细胞定位显示AHL27蛋白是一个核定位蛋白。AHL27基因的过量表达,可抑制开花基因FT的表达,同时促进FLC的表达,从而延迟拟南芥在长日和短日条件下的开花时间。研究表明,AHL27基因在拟南芥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32. 植物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朱彩霞1,2,古佳玉1,邵群2,王晶1,刘录祥1
       2010, 12 (5): 17-23.   DOI: 10.3969/j.issn.1008-0864.2010.05.04
    摘要1567)      PDF (798KB)(994)    收藏

    DNA双链断裂(DSBs)是细胞最严重的损伤形式之一。高等动植物中主要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途径进行DNA双链断裂修复。该途径不依赖DNA同源性,由一些修复因子如:Ku蛋白异二聚体、DNA-PKcs 、XRCC4、ligaseⅣ等,将断裂末端直接连接进行修复。综述了植物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的主要途径及其相关基因研究的进展,探讨了植物DNA损伤修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表观遗传调控与作物育种
    宋显伟, 唐善杰, 曹晓风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33-38.   DOI: 10.13304/j.nykjdb.2022.1040
    摘要1551)   HTML20)    PDF (440KB)(288)    收藏

    表观遗传是DNA序列不变而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改变的生物现象,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变体、RNA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等。表观遗传主要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及转座子活性,在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形成和倍性育种等方面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综述了目前与作物育种直接相关表观遗传调控研究的重要进展,并分析了其应用于作物育种上的潜力及途径方法,以期加快和推动植物表观遗传调控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适采期氨基酸含量分析
    卢柏山, 董会, 赵久然, 徐丽, 樊艳丽, 史亚兴, 王荣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 25 (11): 132-142.   DOI: 10.13304/j.nykjdb.2023.0680
    摘要1548)   HTML8)    PDF (544KB)(825)    收藏

    以26个不同鲜食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类型品种与WHO/FAO标准氨基酸模式值的贴近度,并结合氨基酸比值系数对鲜食玉米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鲜食玉米品种总氨基酸含量变幅为6.85~16.66 mg·g-1,甜、糯和甜加糯类型分别以京科甜533(16.66 mg·g-1)、京科糯623(12.01 mg·g-1)和农科糯336(14.44 mg·g-1)的含量相对较高。必需氨基酸占比变幅在10.38%~22.43%之间,甜、糯和甜加糯类型分别以京科甜816(17.39%)、京科糯656(22.43%)和农科玉368(18.16%)的含量相对较高。呈味氨基酸分析可知,京科甜533和农科糯336的鲜味、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蛋氨酸+半胱氨酸含量高于WHO/FAO标准模式含量,而其余各类氨基酸均低于标准氨基酸模式值,属于相对缺乏的氨基酸。氨基酸比值系数得分(SRC)大于50的品种有6个,其中甜玉米分别为京科甜183(58.17)、京科甜608(57.79)、京科甜533(53.32)和京科甜816(53.03),甜加糯玉米分别为农科玉368(51.05)和农科糯336(50.63),说明其蛋白质营养价值均衡,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大豆新品系“蒙豆30号”选育报告
    张万海,孙宾成,胡兴国,张琪,柴燊
       2009, 11 (S2): 133-134.  
    摘要1534)      PDF (121KB)(679)    收藏

    “蒙豆30号”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7年育成的大豆新品系。该品种以“蒙豆16”为母本,“89-9”为父本,经系谱法选育而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苏云金芽孢杆菌研究回顾与展望
    关雄
       2006, 8 (6): 5-11.  
    摘要1534)      PDF (521KB)(2603)    收藏

    回顾了苏云金芽孢杆菌发展的历史,综述了资源、鉴定与分类、分子生物学包括cry基因、vip基因chi基因、aliA基因,生物信息学、生态学、安全性及产品化等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9)
    37. 玉米种质系谱——武105和原武02类群的划分与论述
    张学信,王均邦,徐书兴,王春雨,邓永林,王敏邦,刘少坤
       2009, 11 (S2): 50-55.  
    摘要1519)      PDF (726KB)(827)    收藏

    通过1957-2004年近50年对全国玉米自交系衍生系的种质变化材料进行广泛的收集、积累与整理研究,笔者将武105和原武02类群划分为玉米系谱十大种群之第二类。武105为优良自交系品种,在顶交种、双交种、三交种、早熟单交种方面得到了广泛利用,并进一步育成了陕单一号、黄白一号、陕单七号等,后又衍生了武109、天4等优良改良系,组配成了陕单号、户单号主要推广骨干杂交种; 山东农业科学院通过辐射处理育成原武02后,进而衍生改良了原齐号、鲁原133、鲁原92等后续系,形成了新的衍生分枝,也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后续又衍生成新的改良系,在江苏省苏玉系列品种中占有很大比重;另在吉林通化、福建一脉相承,得到应用。武105种质西种东移,南延北扩,丰富了我国玉米种质基因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畜禽重要性状遗传调控机制与分子设计育种
    王文月, 米晓钰, 孙康泰, 戴翊超, 姚志鹏, 高元鹏, 刘军, 葛毅强, 张松梅, 邓小明, 张涌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 (12): 39-47.   DOI: 10.13304/j.nykjdb.2022.0979
    摘要1501)   HTML10)    PDF (519KB)(314)    收藏

    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是新一代分子设计育种的重要前提,是国际畜禽种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前沿。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类型多样、生态适应幅度广、优异性状突出,但存在种质资源保护和收集不充分、性状特征和遗传机制解析不清等问题,造成我国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难以支撑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针对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和种业振兴行动的发展需求,总结了国内外畜禽重要性状遗传调控机制、分子设计育种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畜禽分子设计育种面临的瓶颈,探讨了未来畜禽分子设计育种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未来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研究进展
    郑璐平,谢荔岩,连玲丽,谢联辉
       2008, 10 (5): 8-12.  
    摘要1500)      PDF (357KB)(1945)    收藏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属呼肠孤病毒科水稻病毒属,其所致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是东南亚、东亚和南亚一些国家的重要病害,病害的发生对当地的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综述了国内外有关RRSV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所致病害的控制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畜禽粪便热化学转换特性和可行性分析研究
    涂德浴, 董红敏,丁为民,尚斌
       2007, 9 (1): 59-63.  
    摘要1497)      PDF (301KB)(1448)    收藏

    为了探讨不同畜禽粪便的热化学转换利用的一般特性,对猪、牛、鸡和羊的畜禽粪便进行了系统的工业分析和化学组成分析,并和玉米秸秆和稻秆相对应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畜禽粪便是一种高挥发性生物质,其发热量和挥发分含量和一般秸秆相当,非常适合于热化学转化利用;以空气气化过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能量输入与产出的理论分析,得出用气化技术处理畜禽粪便的能量转化效率在50%左右;通过能量输出分析得出当畜禽粪便可以采取自然或堆肥方式干燥时,热化学处理技术在能量产出方面很有效;畜禽粪便热化学转化能源利用是一条具有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