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侯赛赛, 仝姗姗, 王鹏企, 谢冰雪, 张瑞芳, 王鑫鑫. 生物炭和秸秆对不同作物生长性状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5, 27(4): 179-191. |
| [2] |
秦宇坤, 陈俊英, 张丽娟. 赣北棉区棉花干物质积累特征和产量对减氮措施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6): 191-199. |
| [3] |
姚佳, 刘加欣, 苏焱, 苏小娟. 烟杆炭配施氮肥对玉米苗期生长及土壤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 25(3): 140-151. |
| [4] |
魏全全, 高英, 芶久兰, 张萌, 饶勇, 杨斌, 凡迪, 冯文豪, 肖华贵. 播种量和播种方式对冬油菜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24(8): 182-191. |
| [5] |
张特,康正华,赵强*,聂志勇,王蜜蜂,崔延楠. 施氮量及打顶方式对棉花营养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3): 139-147. |
| [6] |
杨成翠1,徐照丽2,史普酉1,贾孟1,白羽祥1,朱宣全1,程亚东1,杨焕文1,王戈*. 氮肥运筹对烤烟养分积累和产质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6): 176-185. |
| [7] |
尹焕丽1,岳艳军2,常凤1,王海标1,苗玉红1,王宜伦1*. 新型尿素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5): 145-152. |
| [8] |
梁玉刚1,李静怡1,王丹2,余政军1,黄璜1*,陈灿1*. 垄作稻鱼鸡共生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11): 165-175. |
| [9] |
张冠初1,2,张智猛1*,慈敦伟1,丁红1,杨吉顺1,史晓龙1,3,田家明1,3,戴良香1*. 不同品种花生耐盐性及Na+吸收动力学特性[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21(2): 34-40. |
| [10] |
张运红1,姚健1*,宝德俊1,和爱玲1,骆晓声1,杜君1,杨占平1,杜保池2. 尿素硝酸铵溶液对玉米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20(9): 113-121. |
| [11] |
顾勇1,谢云波1,张永辉1,蔡艳2,沈杰2,宋杨2,周泽弘2,李斌3,李冰2*. 不同种植模式下烤烟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动态变化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20(4): 115-122. |
| [12] |
李凯旭1,鲁剑巍1,鲁明星2,徐维明3,王振4,彭文勇5,李小坤1*. 不同专用配方肥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 19(1): 100-107. |
| [13] |
徐田军§,吕天放§,陈传永,赵久然*,王荣焕*,刘月娥,刘秀芝,王元东,刘春阁,成广雷. 播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 18(6): 112-118. |
| [14] |
邱才飞1,2,彭春瑞1,2,刘光荣1,2,钱银飞1,2,邵彩虹1,2,谢江1,邓国强1. 地稔人工栽培的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初探[J]. , 2012, 14(1): 142-145. |
| [15] |
鲁艳红1,2,曾庆利3,廖育林1,2,龚春华3,田昌2,罗尊长1. 双季稻-油菜三熟制下长期施肥对早稻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 2011, 13(2): 76-81. |